您现在的位置: 小麦_小麦种类_小麦食品 >> 小麦价格 >> 正文

从历史走向未来商丘明清黄河故道变迁史

  • 来源:不详
  • 时间:2021-10-2 8:21:49
文丨张晓红(河南省作协会员、木兰女子文学社副社长、商丘市散文学会副会长)图丨李建华(中国摄影艺术联合会会员、商丘市摄影家协会会员)从密西西比河到亚马逊河,世界上形形色色的河流,在不同的地貌中以不同的风姿,流淌着、窈窕着、蜿蜒着。它们用自己行进中的话语,诠释着静水流深和澎湃汹涌的内涵,留下了生命的轨迹。而沧海桑田的若干年之后,在华夏的版图上,留下了一段这样的“河流”:不再有波光粼粼,不再有渔舟唱晚,而是成为渐行渐远的记忆,成为镌刻在典籍上的文字,以她少妇般的安详和淡定,随着时光歌吟,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缓缓流淌。这段曾经的河流,被称为明清黄河故道。一、明清黄河故道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始终与中华文明紧密交织,孕育了悠久的历史,铸就了令人振奋的辉煌。但也因为她“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曾经把两岸人们推入水深火热之中。“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据统计,从春秋时期到解放前的多年间,黄河下游决口多次,改道26次。受灾范围北达天津,南抵苏皖,“黄河之北,千里无烟,江淮之间,鞠为茂草”。滔滔河水,阅尽几千年沧桑,在中华大地上留下了复杂的故道体系。自宋建炎二年(年),黄河从汴京(今河南开封)夺淮入海,到清咸丰五年(年),黄河在河南兰阳(今河南兰考县境)铜瓦厢决口,夺山东大清河入海,铜瓦厢以东数百里河道自此断流。余年间,任性的黄河西起河南省兰考县,东至江苏省响水县、滨海县,全长约公里,横贯豫鲁皖苏4省9市27个县(区),成为距今最近的一条黄河故道。这条黄河故道,为何冠以“明清”之名?这跟明代治黄功臣潘季驯有关。潘季驯,字时良,号印川,浙江乌程人,明代著名治河(黄河)、治运(运河)专家。潘季驯生活的时代,正是明朝最为黑暗的时期,不仅政治上宦官专权、贪污成风、军队软弱,而且连统治者视为“关系性命之忧”的大运河,也饱受黄河冲击,给沿岸人民造成了巨大灾难。潘季驯总理河道后,对黄河、运河、淮河进行综合治理,他根据黄河“善淤、善决、善徙”的特点,改变传统“分其流,杀其势”的治河方法,提出“筑堤防溢、建坝减水、以堤束水、以水攻沙”的主张,动用5万民工,历时16年,在黄河下游两岸修筑了南北两条大堤,以约束黄水归槽,黄河才被基本固定在开封、兰考、商丘、砀山、盐城等地一线。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携带来大量的泥沙,素有“河水一石,其泥六斗”的说法。而泥沙的沉积,致使河床逐年抬高,成为八百里“悬河”,两岸堤防也随之加高加宽。在黄河改道后,这两条“水上长城”一般的大堤,就成了黄河故堤。因其筑于明清,故称“明清黄河故道大堤”,旧河道即是“明清黄河故道”。喧嚣奔涌的河水远逝,那曾经的鲜活,曾经的律动,曾经的百回千转,都戛然而止。只有那干枯泛白的黄土峁上依稀可见的水痕,还在固执地传递出一种信息,连同故道人们口口相传的故事,一起幻化为人们思想沟壑里永恒的黄河。二、治黄史上的精神图腾与精神领袖在位于黄河故道腹地的古宋国的虞城县,流传着这样一个传奇:万历三十一年(年)五月,黄河在虞城县境内黄堌堤决口,洪水一泄千里,豫皖苏鲁半数淹没于水中。地方官带领18万民工,日夜奋战在抗洪一线,却是收效甚微。一筹莫展之际,一仙鹤翩然飞来,鸣叫着“要想水不淌,请找郝与党”。宁阳城(今河南省虞城县乔集村)郝氏、刘家集(今河南省虞城县刘集村)党氏两位青年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地跃入翻卷的黄水中,以血肉之躯堵住了决口。人们为了纪念这两位勇士,建了“将军庙”。时至今日,庙里依然香火不断。浊浪滔天,“浩浩乎怀山襄陵”,又岂是两具血肉之躯所能阻挡得住?但我宁愿相信这是真的,因为在这带有神话色彩的传奇中,寄托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有资格坐拥庙宇,一般非神即仙。而两个出身卑微的凡夫俗子,被尊称为“将军”,背倚故堤,俯瞰沃野,得享香火祭祀,成为人们心中磨灭不去的形象和代表,自然是一种情感寄托。每次拜谒将军庙,我都会想起青城山下那个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想起伫立在江心岗亭前的雕像,想起一位现代诗人的诗句:“在我倒下的地方/会有另一个人站起/我的肩上是风/风上是闪烁的星群。”试问衮衮诸公,活着或死去,到底怎么才算“有价值”?怎么才算“恒久”?黄河最后一次的北徙改道,并没有给两岸人们带来祥和与安宁,却成为另一场灾难深重的开始。废弃的河床被漫漫黄沙吞噬,连绵百里的沙丘群蚕食着村庄和农田,“风起漫天沙,张嘴沙打牙,走路难睁眼,庄稼被打瞎。”风沙、盐碱、旱涝等自然灾害频仍,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一如民谣传唱:“一场风沙起,遍地一扫光,终年辛劳半年粮,携儿带女去逃荒。”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就把营造防风固沙林提上日程。特别是河南兰考县,在“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同志的带领下,总结出了整治内涝、风沙、盐碱“三害”的具体策略——“贴膏药”、“扎针”。所谓“贴膏药”,就是把淤泥翻上来压住沙丘;所谓“扎针”,就是大规模栽种泡桐。焦裕禄当年带领群众栽种的泡桐树,不仅防风治沙,造就了良田沃野,而且在新的时期,肩负起了新的使命——泡桐木制成的乐器,成为兰考响当当的支柱产业。东汉哲学家兼著名琴师桓谭的《新论》记载:“神农始削桐为琴,练丝为弦。”兰考人可谓传承了神农氏的衣钵。笔者曾亲临其境,看到一个个昔日的贫困村,现在成了“人人有活干、家家有钱赚、户户是老板”的新农村。“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兰考泡桐改变了人们的命运,在世界各地奏出崭新的音符。正如臧克家在《有的人》中所说:“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时至今日,焦裕禄同志仍然是为官参政者学习的优秀楷模,焦裕禄精神感召、鼓舞了广大党员干部和普通群众,成为人们心中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故道一长啸,百里清风来。从“治水居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到“分清防溃,缕堤束水”的潘季驯;从危机关头挺身而出的郝、党二勇士,到爱民亲民、无私奉献,甘洒热血在沙丘的焦裕禄……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中华儿女,直面水祸天灾,坚韧行进,愈挫愈勇,他们蘸着汗水和血泪,以铮铮铁骨书写了故道史诗中铿锵作响的文字,留下了震烁历史天空的人文精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回首过去,几多深沉的思虑,几声悠长的叹息。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蕴含着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饱受黄河泛滥和战火蹂躏等自然和历史条件的限制与影响,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又让其裹足不前,这里一度成为贫穷和落后的代名词。三、黄河故道涅磐重生黄河故道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传统农业的变革史,是一个农耕时代的终结史。在改革开放以后,传统农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大量年青人再也不愿像父辈们那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向黄土,背向苍天”,他们扔下农具,抛开黄土地,涌向繁华的城市。这自然和父辈们当年的背乡离井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他们的出走抑或说是逃离,不是为了果腹蔽体,而是因为向往更时髦、更文明、更先进的都市生活方式。但后果一样沉重,乡村里只剩下老弱病残人员留守,可耕地荒芜,房舍废弃,传统的村庄日渐荒凉和衰落。乡村兴衰牵动着国家的命脉,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和国家围绕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极强、卓有成效的政策。明清黄河故道的保护开发和发展,迎来了难得的机遇期。故道儿女在时代的洪流中,很快重新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乘着强劲的时代春风,沉睡千年的黄河大堤,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她蜿蜒伸向远方,犹如一条盘踞的巨龙,环绕着黄河故道,守护着一方百姓,见证着这片青天黄土的今昔巨变。善谋长远,方能革故鼎新。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发展理念摆在突出位置,党的十九大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们充分利用资源优势,调整种植结构,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渔则渔。新型集约化循环农业正在崛起,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故道人自觉的追求。历经苦难的黄河故道,已经迎来了她的涅槃重生,在笔者的脚下,是一轴波澜壮阔的绿色画卷。小麦、玉米、水稻……丰收的喜悦荡漾在人们眼角眉梢;大片大片的经济林不仅竖起防风固沙的生态屏障,还铺就人们摆脱窘困迈向新生活的致富之路;一片片湿地,一方方池塘,犹如美丽的绿宝石,镶嵌在黄河故道两岸上,鸭逐鱼跃,水鸟翻飞,形成“北国水乡”的旖旎风光。典型的河谷自然景观、弯曲苍莽的黄河故堤、古朴厚重的人文景观……这是黄河故道的恩赐,是良好生态的馈赠,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写照,也是人与自然构建生命共同体的有力见证。“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从黄河主河道演变成黄河故道,从百里黄沙到绿色生态长廊,从原始荒凉到立体涵养,从风沙肆虐到造福一方。绵延横亘的黄河故堤故道,是一本厚重的史书,书写着故道千百年来的历史变迁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传奇。灾难不断和抗争不懈的漫长较量历史,早已为故道人注入独有的故道基因,黄河故道成为故道人的精神家园,成为故道儿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展望未来,几许催人奋发的期盼,几许振奋人心的希冀。黄河故道,从远古的历史中逶迤而来,她作为时代洪流中的一个美丽而集中的缩影,就这样随着华夏大地的发展变化、随着新时代激扬奋进的主旋律,一起跌宕起伏,一起大幅度地穿越!策划:胡继勇赵继彬陈月梅王乾厚审核:赵继彬主编:谷雨指导:商丘市委宣传部网商社科是由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主管,商丘市社科联主办的集“学习性、政治性、思想性、服务性、创新性、引领性”为一体的网络平台。平台致力于社科专家围绕商丘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咨政建言,致力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依托“互联网+大社科”思维,打造具有商丘特色、商丘风格、商丘气派的“商丘宣传思想文化以及新型智库网上品牌”。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twfh.com/xmjg/124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小麦_小麦种类_小麦食品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